|
模估估|怎么对非上市公司进行估值?公司估值是指着眼于上市或非上市公司本身,对其内在价值进行评估。一般来讲,公司的资产及获利能力决定于其内在价值。公司估值是投融资、交易的前提,最近十几年来,国内证券市场不断改革,科创板的推出、IPO注册制的渐行渐近,虽然近年经济稍显低迷,不过创业者还是此起彼伏。此时如何对公司估值对于投资人、创业者都很重要。公司估值有利于各方对公司或其业务的内在价值进行正确评价,从而确立对各种交易进行订价的基础。
非上市公司估值要在被评估企业整体股权价值的基础上,考虑持股比例并结合流动性折扣等因素评估确定。非上市公司估值方法可分为三类: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影响企业估值的因素有:现金流、贴现率、可比公司等。在实务中,估值也会受到公司所处行业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心理预期、公司的基本面(规模、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等)影响。 一、市场法
市场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的资产、负债或资产和负债组合的价格以及其他相关市场交易信息进行估值的技术,常用方法包括市场乘数法、最近融资价格法、行业指标法等。
1、市场乘数法是利用可比公司市场交易数据估计公允价值的方法,包括市盈率法、市净率法、企业价值倍数法等。市场乘数法适用于存在多家上市公司与被评估企业在业务性质与构成、企业规模、企业所处经营阶段、盈利水平等方面相似,或同行业近期存在类似交易案例的情形;评估人员需获取被评估企业与可比公司价值乘数的相关数据,用于计算估值结果。
在使用市场乘数法评估企业价值时,应考虑与计量相关的定性和定量因素,选择恰当的价值乘数,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取可比公司或交易案例。选择可比公司时应考虑业务性质与构成、企业规模、企业所处经营阶段和盈利水平等因素;选择交易案例时应选择与评估对象在同一行业或受同一经济因素影响的交易,交易的发生时间与估值日接近。
第二步:对所选择可比公司的业务和财务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估对象的情况进行比较。
第三步:从市盈率(P/E)、市净率(P/B)、市盈增长比率(PEG)及企业价值倍数(EV/EBITDA、EV/EBIT、EV/Sales)等价值比率中选取适合的乘数,计算其数值,并根据以上结果对价值比率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四步:将价值乘数运用到评估对象所对应的近期财务数据,得到企业每股价值或企业价值(EV)。运用企业价值倍数法计算得出的企业价值后,还需扣除负债,并考虑是否存在非运营资产/负债,得到企业股权价值。
第五步:在企业每股价值或企业股权价值的基础上,考虑持股情况、流动性折扣等因素得出非上市公司股权公允价值。
初创阶段和成长早期的企业的未来业绩不确定性比较大,要进行精确的估值比较困难。因此一般对非上市公司估值采用市场乘数法,
优点是简单易懂、计算方便。缺点是用行业水平代表个体公司的水平时未必能够完全反应待估值公司的内在价值,而且每股市价容易被操控;乘数法将大量的信息集中在一个乘数中体现,信息被压缩,并且乘数体现的是静态指标。
2、最近融资价格法
最近融资价格法是以企业最近一期融资价格为基础评估公允价值的方法。采用最近融资价格法评估非上市公司股权公允价值时,需充分考虑时间因素。如果待评估的非上市公司股权本身是在近期取得,且交易日后未发生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重大事件的,其投资成本可作为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如果被投资单位近期进行过新一轮融资的,可以最近融资价格作为非上市公司股权估值。但以下情况可能导致最近融资价格不能代表公允价值:
(1)新投资与已有投资附带的权利或义务不同;
(2)新投资带来不成比例的稀释;
(3)新投资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公允价格,例如强迫交易、“救援措施”、员工激励或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等;
(4)新投资融资金额过低,或发行对象有限,发行价格不足以代表市场公允价格;
(5)近期宏观经济情况、市场环境及企业相关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6)企业自身发生影响其公允价值的重大事件,例如主营业务发生变化、企业发生欺诈或诉讼事件、管理层或核心技术人员发生变动、企业突破技术性壁垒等。若估值日距最近融资日间隔较远,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运营情况等已发生较大变化,最近融资价格不宜作为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评估人员在估值时可依据最能反映企业价值的业务指标自最近融资日至估值日的变化情况,对最近融资价格进行调整。
3、行业指标法是指某些行业中存在特定的与公允价值直接相关的行业指标,此指标可作为被投资企业公允价值的参考依据。行业指标法适用于行业发展比较成熟及行业内各企业差别较小的情况,一般被用于检验其他估值方法得出的估值结论是否相对合理,而不作为主要的估值方法单独运用。
二、收益法是将未来预期收益转化为现值的估值技术,常用的方法包括自由现金流折现法、股息折现法等。
在评估企业价值时,应考虑与计量相关的定性和定量因素,预测未来收益,确定折现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历史财务报表。分析历史财务报表,了解评估对象的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的组成,判断影响评估对象历史收入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和程度,必要调整评估对象的历史财务报表。
第二步:预测未来的收入。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宏观政策、行业周期等可比企业进入稳定期所需的时间,合理确定预测期。根据评价对象的经营状况、历史经营业绩和发展趋势,考虑宏观经济因素、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结合其他相关数据合理预测未来收入。
第三步:确定折现率。根据估值日利率水平、市场投资回报率等资本市场相关信息及行业、估值对象具体风险等因素,计算确定折现率。
第四步:计算评估对象的经营资产和负债价值。经营资产和负债价值=预测期收益现值+可持续期收益现值。
第五步:被评估企业在评估基准日拥有非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负债和溢出资产的,评估专业人员应当适当考虑这些项目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单独评估。评估模型计算被评估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和负债价值后,加上单独评估的非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负债和溢出资产的价值,得出股东的全部权益价值或企业的整体价值。
第六步:根据上述步骤计算企业整体价值,减去企业负债价值,获得企业股权价值。
第七步:在企业股权价值的基础上,考虑非上市公司股权公允价值,如持股、流动性折扣等。
自由现金流折现法是对企业未来现金流及其风险估值方法,通常包括企业自由现金流(FCFF)折现模型和股权自由现金流(FCFE)折现模型。
自由现金流折现法适用于被评估企业经营稳定、未来持续现金流入、合理预测未来现金流的情况;评估人员应了解被评估企业的未来业务发展,并合理预测企业的业务状况和发展速度。
股息折现法是一种将预期股息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估值方法。根据股息增长的不同情况,股息折现法可分为戈登可持续增长模型、第二阶段股息增长模型和第三阶段股息增长模型。
折现现金流指数的准确性取决于现金流指数的准确性,这对尽职调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当多的杠杆收购最终以亏损告终本原因是对现金流估计过于乐观。
收入法的优点是通过实际财务数据预测未来,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是上市公司估值的基础,具有完整的理论模型;通过公司财务报表获得所需的现金流,可以直接反映公司的增长和经营能力;帮助分析师找到企业价值的核心驱动因素;对折现率、增长率等关键参数进行敏感分析,获得合理的估值范围;由于评价公司的内在价值,短期市场变化和非经济因素影响较小。
缺点是所需数据多,模型操作复杂,分析师需要对公司未来发展有良好的分析能力;主观假设对最终结果影响较大;未来股息、现金流、贴现率难以确定,影响估值的准确性;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变化,对短期交易价格的指导意义很小。
3、成本法是根据评估对象估值日的资产负债表,合理估计表内外资产负债价值,确定估值对象价值的估值方法。常用方法主要是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在当前条件下重新购买或建立被评估资产的全部成本,减去评估对象的实体贬值、功能贬值和经济贬值,以结果作为评估对象的评估方法。
重置成本法适用于企业价值主要来自其资产公允价值的情况。在使用过程中,应判断评估对象的实体性、功能性和经济贬值。
评估企业价值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获得被评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如果获得的资产负债表不是在估值日编制的,则需要调整。
第二步:确定需要重新评估的资产和负债。分析和理解评估对象的资产和负债,以确定是否需要重新评估。
第三步:确定表外资产、表外资产或负债。对未作出判决的经济诉讼、所得税纠纷或环境治理要求的企业,应当对负债对经营风险的影响进行评估或者评估。
第四步:根据重新评估的资产负债数据获得企业股权价值。
第五步:在企业股权价值的基础上,考虑非上市公司股权公允价值,如持股、流动性折扣等。
非上市公司估值决定了初创公司的市场价值和合作金额。公司估值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也受到经济学最基本原则供求关系的影响。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估值逻辑和方法。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很难得到好的报价。此外,缺乏创新的初创公司也会降低估值标准。因此,市场领导者通常有更高的估值。 |